他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个:“一是生存问题,私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;二是局势不定,在大局不定的情况下,如何可以展布远大的理想;三是人员的变质,或投机取巧,或利用职权发财,正直者先灭亡的反淘汰现象。”他强调:“世界大势以及中国历史均证明,盲目牟利之机构将无永存之地步,必须将‘理想’因素纳入私人企业中,方可存在。”理想就是“以所能换所需”,“即尽一份力量,得一份报酬,而不取不应得之利益”。
作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银行家,《陈光甫日记》为研究中国现代金融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。而作为非凡的企业家,他一生的经验教训,也足堪当代企业家认真汲取。
岁月不饶人。很多老朋友都先陈光甫而去,孤岛上隐居的老人更觉孤单。
1976年7月,96岁的陈光甫躺在床榻上,往日那双闪着睿智光芒的眼睛有些暗淡了。他望着天花板,想起阳明山上的樱花、梅花、杜鹃花、山茶花,那里瀑布轰鸣,花红草绿。恍惚中,四下里是一片五色缤纷的光辉,沐照着他,覆盖着他。他不自觉地想起往昔的创业岁月,还有汉口的海关,上海的外滩,镇江的口岸……他仿佛看见了望子成龙的父亲,拖着病体迎候在上海码头;望眼欲穿的娇妻,凄风冷雨中独立长江岸边;亲如手足的张嘉璈、李铭、钱新之,风雨同舟的张骞、范旭东、卢作孚、荣氏兄弟,还有博士大使胡适、艺术家程砚秋……他们都或哭或笑着向他走来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