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树理小说《李有才板话》的原型在给少年儿童讲故事。李有才,小名乃顺,左权县麻田镇李家岩村人,1991年去世王天贵/摄
第二节 左权民歌新的情绪内核
抗战时期,左权民歌“凉”与“热”两大情绪内核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。频繁的“扫荡”和灾荒,房屋田地的被毁,辽州人已经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基础,只能背井离乡,逃难求活。直面生死的辽州人已无余力去思考生存之外的,例如“凉”的问题了。《逃难》一曲无疑是最好的例子。村社组织随着日军的进驻被破坏,人们哪还有余力去准备社火用的道具。社火活动无法进行,因而“热”这一情绪内核也被缩减。
但此时,辽州民歌中的另一情绪升华为左权民歌新的情绪内核——“守土卫家”升华为“保家卫国”。
辽州民歌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“守土卫家”的情绪。辽地作为“晋疆锁钥”,军事地位显著,辽州民歌中的“守土卫家”,多伴随着战事发生。关于辽州战事的记载,《辽州志》共有四处:正德六年(1511)流寇、嘉靖四十一年(1562)流寇、崇祯五年(1632)流寇(李自成)、顺治六年(1649)流寇(侯和尚);除此之外,《重印辽志后叙》还提到了“乙丑兵燹”。与这些战事相关的民歌有《报皇堂》“煤山吊死一条龙,李闯王攻打北京城,哎呀李自成”,《打辽县》“中华民国十四年,范(应为樊)老二领兵打辽县”,《调兵》“一道一道文书进了城呀,听说文书来调兵。妹妹着了紧”,分别写的是发生在崇祯五年李自成攻打辽县城和民国十四年(1925)樊老二打辽县(军阀樊阎混战)的事。可以看出,民歌一方面表现了小农的反战情绪,另一方面表现了人民的“守土卫家”之情;对于战争的双方,人民并没有特殊的情感趋向,一方面讲“煤山吊死一条龙”,另一方面又称“闯王”。在抗战之前,对于战争,辽州人民的情感是自然朴素的,带有明显的小农主义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