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时间的关注并不局限于科学领域,也蔓延到了大众文化之中:从声称实况录制(每集涵盖一小时)的美国电视节目《24小时》,到一名意大利人为了反抗快餐而提出的“慢食运动”,以及报刊上关于人们抱怨时间总是不够用的文章。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中,时间的加速目前几乎被视为现代生活中最关键的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,甚至可以说,时间的加速就是现代生活本身。例如,哈特穆特·罗沙(Hartmut Rosa)认为,"现代性的历史就是一个持续的社会加速进程”,他正在着手建立起“一种新的关于加速的批判性理论”。尽管罗沙将加速设想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,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他的著作在过去几年中却仅仅流行于学术界内部。①
导致并强化了当前人们对时间的关注的科技进步因素是显而易见的:全球定位卫星系统(GPS)、卫星电话、移动电话、互联网等等,各种无线连接技术都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但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这些科技成果才成为普通民众可以使用的工具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第一个网络服务器和网络浏览器“万维网”(World WideWeb)直到1990年才出现,1993年才向公众提供服务。这种新的无线沟通方式使得共时性经验得到更加广泛的共享。我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电话的铃声和振动,而不是时钟;我们越来越生活在共时性之中,每天的工作不再是需要借助时钟来计时的八小时,而是一种虚拟的持久联系。相反,15我们的实际交通方式的变化却仅仅是数量上而非质量上的,但也确实使得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空前快捷的交通方式。飞机的基本形状并没有改变,而如今飞机的速度和每日运载量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体验,更不用说节约了大量时间。飞机这种出行方式尤其体现了共时性,它将乘客快速地从一个地方运载到另一个地方,使得国际机场成为一种有相当一致性的经验(也许会令人感到有些不安)。然而,关于时间似乎加速了(这更像是一个过程而非离散事件)的讨论背后存在着一个潜在的问题。科恩的“共时性”“内在性”或者“当下的厚度”都并非一蹴而就的,例如“世纪末”,事实上是经过一段时间而形成的一个持续过程。确实,科技创新影响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,比如十九世纪末出现的电话和电影,或者现在的互联网。但是,不正是这些创新的不断加快的步伐,而不是任何一个特定时刻的某一项创新,更加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的时间感知吗?在第二章中我将会回到这个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