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疼痛的分类依据2019年WHO发布的方法(ICD11):
(1)慢性原发性疼痛。(2)慢性癌性疼痛。(3)慢性术后和创伤后疼痛。(4)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。(5)慢性头部和颌面部疼痛。(6)慢性内脏疼痛。(7)慢性骨骼肌肉疼痛。
第二节 疼痛的机制
疼痛是由致痛刺激信号经复杂的转换、传导、调制和感知过程最终形成疼痛感觉的,疼痛的形成机制包括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两个方面。
一、疼痛的周围神经机制
(一)伤害感受器
感受组织伤害的感受器,称为伤害感受器。伤害感受器多为非特异性的游离或未分化的神经末梢,一般认为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是Aδ纤维和C类纤维的终末分支,其细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,分支行经与分布于皮肤、肌肉、骨膜、关节、血管和内脏等处,能感受机械性刺激、化学性刺激和冷热刺激。
(二)伤害性感受的传入神经
伤害感受器被激活后主要通过Aδ纤维和C类纤维将产生的伤害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。Aδ纤维是细的有髓神经纤维,速度快,传导快痛和锐痛。C类纤维是细的无髓神经纤维,传导速度慢,传导慢痛和灼痛。Aδ纤维和C类纤维损伤后,其本身也可成为疼痛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