毋庸置疑,当代父母在有效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一般是不存在问题的。改革开放以来,人们的收入比三十多年前增加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,物质生活极大丰富。如果你去大商场就不难发现,有关儿童的消费品应有尽有,从服装到各类玩具,凡是人们能想到的,就有人生产。如今,很多家中只有一个孩子,孩子成为全家的中心,经常是六个成年人陪伴一个孩子。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满足,甚至是过度的满足。
然而,孩子幸福吗?自由吗?满足了自主、能力和联结的需要吗?笔者的一个朋友,家境富裕,孩子的母亲在银行工作,父亲是公务员,爷爷、奶奶和姥爷、姥姥都退休在家,有不菲的退休金。孩子的物质生活真是极大丰富,可以说是应有尽有,家中的玩具令人眼花缭乱。但是自从孩子上学后就变得不幸福了,经常发脾气、哭闹,原因就是被安排得太多了。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给孩子报了各种课外班,如钢琴、游泳、轮滑、歌唱、英语、奥数,孩子成了一个被安排的机器,有时哭着喊:“我累了,不想去了。”可奶奶仍然逼着他去学,有一天因为被逼迫写作业,孩子急了,对奶奶大喊一声:“你死去吧!”其实,孩子虽然得到了丰富的物质,但他需要的并不只是这些,他更需要的是心理需要的满足。首先,他是不自由的,缺乏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能力和自由,他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和爱好,不能放松地按照自己的感受来体验生命,不能去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,生活犹如钟表一样机械地度过,没有任何精彩之处。其次,他的感受是没有被理解和被尊重的。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么多东西,真实的感受无人理睬和重视,几乎从来没有人倾听他的心声,所以心灵是孤独的。最后,他没有得到真正的爱。堆成山的食品和书籍,但这些不是真正的爱。真爱是来自家长的关心、理解的语言和态度,体现在亲子的互动和游戏中,体现在以孩子兴趣和爱好为中心的关注中,真爱的标准在孩子的心目中,而不是父母的心目中。从孩子的眼神和表情中,父母可以看出孩子心理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