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部电影在文本层面上完全是对阶级史观的忠实再现:生产关系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,拿破仑带来了平民革命的幽魂,阶级间的隔阂与缺乏互信终究发展成了仇恨,在曼彻斯特的广场上一触即发. 在影像层面上相对应的,是一个“填满缝隙”的过程,即用考究的摄影调度、慷慨激昂的演讲姿态和省略转场,直接并置时空的蒙太奇将一个无甚新意的架子填充成连续的影像. 所以无论迈克李的视听手段再怎么炉火纯青,他的电影都仍然存有某种经典的,“前现代”的气质. 一切都自足地在摄影机的注视下运转,但并不存在罗兰巴特所谓的那种“刺点”来穿透影像,从而与外在产生呼应. 从这个角度来讲,《闪电侠》永远是一部温和的历史电影,而迈克李也永只能是一个温和的左派:彼时统治阶级的失职永远可以被归因为乔治王子的跋扈、上议院官员的傲慢和地方官的凶恶,而不是相反. 1951,二战结束还没有很久,但冷战的铁幕早已落下,国际分化下这么一部反战电影就很难得了. 在复杂的地缘政治面前,外星人也为地球的和平操碎了心. 只有当一个凌驾于地球的绝对力量不分阵容地毁灭打击和示威时,人类才能暂时停下争斗的脚步. 在这种叙事中,外星人或者未知的科技成为一个上帝般的存在,但上帝是超验而不可触摸的,而克拉图将钻石看作一美元都不如的小玩意,能轻易解出数学难题,于是外来人的性质总是带有邪恶性质的,是他者之间的大他者,看似中立但却邪恶. 另外,声音是本片一大切入点,一个是外星人用外星语传达非美国人的政治观点代表了超人类视角,另一点是从飞碟降落开始,此后的科幻电影基本延续了这种电子设备的疏离声响,飘渺而又充满太空感,但又带有阿多诺式的不和谐音调.